Sunday, June 10, 2007

瑜伽是要你看見自己

明報新聞網 生活駁格 2007年6月10日




這是關乎平衡的式子,對結實臀部和強化後背有幫助。


瑜伽熱潮是很容易感應的。據說,瑜伽教室由SARS時的10間,高速增加至今天的逾百間。身邊愈來愈多朋友抽空上瑜伽課。走在最繁盛的中環,大廈外牆伸出街道半空一個又一個的廣告板,一個在鬧市中的瑜伽姿勢,使旺中帶靜,叫人嚮往。但看着看着,你會懷疑,不知幾多姿勢幾多實際。因為,你熟知在香港生活,只有樹欲靜而風不息。

開始練瑜伽,本意是趁年輕為自己增補一點運動細胞,或也附帶一種年少未能習舞的補償心態。(好些瑜伽動作不是很有點舞蹈姿勢的曼妙嗎?) 要數最直接原因,是敵不過友人J的熱情游說。

第一課,10分鐘熱身,雙手前後大迴環,小學體育課的記憶隨即湧現。我記得,開初是扮馬虎,後來就變成真馬虎了。久而久之,後滾翻,手倒立,總之對肉身有一點出格要求的,都必定投降。

那一課,重新直面心靈與肉身的長久隔離,是個痛苦又愉悅的自我體驗。

我未算是很投入的瑜伽學生,有時賴牀有時太累有時有appointment,藉口不少,倒能夠持續一星期上一至兩課。老師來自印度,名字是Yogananth Andiappan,很年輕,教的很認真,就是說,如果你賴皮偷懶做少一點,他會看不過眼,他總是要你做到你能力範圍內的最好。他的示範總是無懈可擊,人體的潛能在他身上看來好像是無限,他卻心中有數:3000。他懂3000個姿勢 (專業術語是式子),都是他跟他爸在印度廟宇柱石上抄錄回來的。

式子三千


他的名字是他父親起的,「我父真的很喜歡瑜伽。」Yoga (瑜伽) nanth (快樂) 兩歲開始學瑜伽,那是他父親Dr.Asana Andiappan的一個試驗 —— 此前從未試過有小孩練瑜伽。別以為印度人都懂瑜伽。傳統以來,當印度還是嚴重不平等將人分階級的社會,只有高僧修習,只有高僧讀懂紀錄瑜伽的語言,故此,瑜伽一直以來都是「秘密」。後來有位高僧破格傳授給他那並非生於最高階層的父親,他父矢志,要將瑜伽帶給普羅大眾。

由於從前都是信奉印度教的高僧才修習瑜伽,人們總以為,瑜伽是一種宗教,那是一個誤會。

相對於在香港,瑜伽被看待成一種運動/嗜好,而且每每三四十人一組上課,在印度,那是一種單對單的治病療法。Yogananth的父親在印度經營治療中心,為患有背痛、偏頭痛、關節痛、心臟病、糖尿病……等病人個別設計一套對症下藥的治療動作。最近,他們試驗為愛滋病及癌症早期病患者治療。印度醫學與中醫對身體血氣運行陰陽調和有一脈相通之理,着重固本培元。修練瑜伽,同時佐以食療,假以時日便見療效。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瑜伽,在印度有大型戶外研討巡遊,以吸引市民大眾注意。

來到香港,瑜伽變成另一番修成。Yogananth說他是2003年SARS肆虐時來港。SARS大大衝擊港人,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我們對病患的防備意識如此低,原來健康不是理所當然。那年,有人特地到印度物識瑜伽大師,想要把瑜伽引進香港,找到Andiappan一家。家人最初反對,怕Yogananth會受感染。他到埗初期,上課時只寥寥幾人,還戴着口罩。幾年之間,學生人數不斷上升,他的身邊,還有好幾個得意門生,把身體鍛煉得柔韌無比,一問之下,那已是幾年下來的修為。其中有人更辭去金融工作,潛心修練。

本土特色


急躁是本土特色,總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多。Yogananth發現,香港學生總想一步登天,最喜歡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做到這個那個?」又有好多白領麗人,一星期五天工作忙不過,把練習堆到周末一次過上3課做3小時,以為這就是平衡,結果身體鬆張不調,弄巧反拙。再者,他抱怨集體上課的環境也有違瑜伽精神,「一個小房間三四十人,每人就一張蓆那麼一點的空間,每一課就那樣拉拉筋。好些式子都沒法做,總不成把腿伸到人家處吧。還有就是,師生是沒有交流的,上課下課,來去匆匆。」「瑜伽的精神是自由,這樣真的不太理想。」他承認,這是他的一點妥協。

瑜伽式子繁多,學懂這些只是起步,懂得一個人自身的內在調和,才有形有實。「常聽見有人總在埋怨說自己不夠瘦,他們明明不胖,卻嫌不夠瘦,總要跟別人比較,我們根本看不見自己。」的確,自由與不自由,有時只是一念之差。

他說,不論男女老幼肥瘦高矮,只要按個人體格修習瑜伽,都有裨益。那是沒有終點的自我發掘過程。就如他爸,80歲還在練,還在教,能夠用念力控制心跳每分鐘20下。有修為更高的大師,能叫心跳短暫停止。「古時高僧決定是時候離開人世,都是自行走進墓穴,然後停止自己的身體機能。」

隻身來港,Yogananth坦言是希望走出父蔭,實踐自己。他有一個夢,也是他爸的夢,希望出版一部瑜伽百科全書,詳細解釋他的3000式子。最近他試水出版了一部瑜伽寫真,展示部分式子,附以多國語言註解。


文:海倫  圖:麥兆豐  編輯:陳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