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6, 2008

免費試食


話說某日於萬寧買嘢,收銀阿姐找錢俾我時,跟手夾張紙仔,
唔使睇都知會係啲無乜用嘅coupon,就同阿姐講唔使喇!
一般情況下,啲阿姐都會收番,點知今次個阿姐好堅持,
仲話你要咗佢啦,正嘢嚟㗎!你講到咁,我邊好意思唔要。

之後睇下有幾正,原來係2張美心西餅coupon,
主角同樣係美心西餅新出嘅「天使蛋糕」:
第1張 - heading "免費試食", subhead "天使蛋糕切餅1件 (原價HK$19)"
第2張 - heading "$118", subhead "天使蛋糕現金優惠價 (原價HK$148)"

先講下前傳,「天使蛋糕」並唔係美心西餅始創,
佢嘅真身係Crunch Cake,美心西餅不過將佢大眾化,
尤其是改咗「天使蛋糕」呢個咁好嘅名,
呢期Crunch Cake咁hit, 美心西餅確實功不可沒。

美心西餅初推出「天使蛋糕」時,已經好想買件返嚟食下,
可惜一直都唔見散件裝。直至見到呢張coupon,先知已經有散件裝賣,
張coupon仲要大大隻字寫住 "免費試食",緊係想第一時間去試啦,
可惜最下面有句細字 "有效期由2008年11月12日至18日"。

幾日後,經過樓下間美心西餅,醒起呢張coupon,就入咗去換啦,
點知個姐仔話萬寧客戶要購物滿$30先換得,就覺得奇奇地喇!
跟住就同佢講,我咪已經喺萬寧購物滿$30囉!
之後姐仔話,係要喺呢度購物滿$30呀!我就呆一呆,
我再同佢講兼指俾佢睇呢張coupon上面大大隻字寫住 "免費試食" 喎!
姐仔跟住指住下面啲細字讀 "萬寧客戶憑券於美心西餅選購任何產品
淨價滿$30,即可免費獲贈天使蛋糕切餅1件。"

即時火起,我知唔關姐仔事,所以已經立刻走出去,
但係團火就好耐都熄唔到...
只怪自己太大意,見到大大隻字寫住 "免費試食",
就無留意啲T&C size嘅字,又中咗啲反宣傳計。

唔知幾時起,啲Marketing好鍾意搞啲咁嘅反宣傳,
以為有越多人入佢間舖,就越做多啲生意,
於是就樂此不彼咁出啲咁嘅coupon,
上面啲字就越寫越巧妙,用古惑嚟形容都不為過。

究竟啲Marketing有無諗過,我充滿期待咁入去排隊換件cake試食,
點知俾人局我要買$30嘢先有得試食件價值$19嘅cake,
正常人會有咩反應?你依家唔止賺唔到呢$30,
連我原本想用嘅$19都賺唔到,因為無發生呢件事的話,
我係好樂意用$19買件「天使蛋糕」嚟試下,
依家?多謝晒!你幫我慳番都唔知幾多個$19...

到依家都唔明,點解啲公司有咁多錢落Media,搞Branding,
偏偏又搞啲咁嘅反宣傳,無心益啲客,就唔好學人派coupon,
唔好下下都算到淨係你賺錢賺到盡先得㗎!
無coupon派無人會怪你,但係你派啲咁嘅反宣傳coupon,
只會令人對你公司反感,用幾多錢搞Branding都無補於事。

我無讀過Marketing都知道,顧客嘅忠誠度係每間公司嘅寶貴資產,
你咁做,無令顧客嘅忠誠度增加之餘,仲反而減少,
你為咗自以為會增加嘅短期利潤,得罪你嘅長期顧客!
做Marketing做到咁短視,都可謂香港特色之一!


後記:幾日後,想去買麵包做早餐,無去到樓下間美心西餅,
   反而捨近取遠咁去另一間麵包舖,行咁遠路就係為咗啖氣...
   後來同朋友講起呢件事,先發現我並不是唯一,
   原來各自都受過呢啲反宣傳,唔再幫襯只不過係基本步,
   其中有人嬲到要打上CS,都仲未下到啖氣!

   近日收到Crabtree & Evelyn寄嚟嘅郵件,
   內附幾張coupon,其中一張係免費換領Hand Cream 25ml,
   計起嚟大概價值$50,仲要有幾隻味俾你選擇,
   不枉我年中響你度使咁多錢。
   其實另外嘅coupon,都係啲買滿幾多送嘢嘅coupon,
   但係點解我無feel bad呢!因為啲coupon上面清清楚楚咁寫,
   我買都係心甘情願,你豪俾我,我會豪更多俾你,女人就係咁。
   請各Marketing向Crabtree & Evelyn好好學習!

Sunday, October 26, 2008

認人能力差會遺傳

明報新聞網  2008年10月26日  記者:陳佩儀

港研究﹕50人有1個「面盲」


「難忘你的姿態動靜,略帶憂鬱的一雙眼睛……」許冠傑名曲道盡戀人們心聲,但對於天生患有「面盲症」的人來說,莫說戀人的眼睛和笑容,就連母親的樣貌也會認不出,眼耳口鼻的模樣,在他們腦海中全留不下印象,因為他們腦中負責辨認人臉的功能天生就有缺失。「面盲症」患者罕有嗎?港大最近的研究便指出,原來每100人中便約有2人遺傳了此症,只是很多患者不自知而已。

香港大學進行的本港首個面盲症調查發現,參與研究的533名醫科學生中,至少有10人、即約1.88%被確定患有遺傳性「面盲症」(Hereditary prosopagnosia,又名Face blindness),患病率與白種人口的2.5%相近,患者智力絕無問題,不少甚至屬於IQ極高的尖子,然半數人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中同樣疑有面盲症,但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任何毛病,直至接受問卷評估,才赫然發現自己一直「與別不同」。

不少屬IQ極高尖子
「幼稚園時,我已認不到同學仔……我母親也一樣,經常在街上認錯親戚,甚至在我讀幼稚園時,因為所有小朋友穿相同的衫、戴同樣的帽,她不能分辨我和其他小孩!」、「我連阿媽都認錯,拖錯阿姨隻手以為係阿媽,直至被取笑才發現……」

以上心聲不是出自腦部曾受創傷的病人,而是5男5女經診斷後被確認患有面盲症的醫科生,在回憶由小到大認不到人臉的片段(見個案)。他們年齡由21至23歲,就讀港大醫學院3至5年級,其中兩人同是3年級男生,IQ分別高達153和140,前者母親和舅父疑同樣有面盲症,後者的父親也有面盲症,另有兩名面盲症男生更是以全班最佳成績醫科畢業。

有關研究由港大兒科學系兒童神經學主管黃珍妮教授統領,報告在最新一期國際醫學雜誌《美國醫學基因期刊》刊出。

認人靠看體型姿態
報告指出,面盲症患者不能靠記住對方的五官模樣認人,而是要從他人的步姿、髮型、行為、衣著顏色、說話聲線和體型高度等入手,並多以「排除法」認人。例如母親是高個子、短頭髮,那麼那矮個子便不是媽媽;若同是高個子,長頭髮那位便不是媽媽。當上述元素改變了,面盲症的人便有機會認不到人。

不過,由於患者自出生已認不到人樣,而不是突然喪失認人能力,故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患者,只會覺得自己在認樣方面記性較差,在社交上帶來一些麻煩,除常被人投訴發白日夢、碰到朋友不打招呼外,到酒樓食肆找朋友更是「高難度」,因為見到每張枱前的每張臉都是「面目模糊」。

大部分患者不自知
目前面盲症並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而患者多會自小養成一套「社交技巧」,如朋友聚會時自己永遠最早到;和朋友往食肆用餐時會在自己的座位放袋子,上廁後便憑袋子認座位,確保不會搞錯。為免被人誤會無禮貌,他們見到每一個人都會主動打招呼,儘管他可能不認識那人。

成因眾說紛紜未有定論


Prosopagnosia (面盲症) 這詞彙最先在1947年由心理學家Bodamer提出,他當時發現受到腦創傷的士兵認不到人樣,便以希臘字prospon (面孔) 和agnosia (不認識) 為此症命名。

港大研究報告指出,人類分辨不同面孔的生理學 (physiology) 至今仍未有人完全明白,有說是人類本身擁有一套獨特的面孔分析機制,有說是人類分辨機制本身極精密,能將基本上結構一樣的眼耳口鼻仔細分出不同之處。

至於為何有人會喪失此種與生俱來的功能,則未有最後定論。

1997年,外國研究指出,後天患有面盲症的人,是因為腦部頂枕溝區域 (parieto-occipital cortex) 包括負責分辨面孔的地方受到損傷,磁力共振研究卻發現,腦部頂枕溝區域受損並不一定會構成面盲症,反之連接面孔確認和視覺認知的系統能否正常運作,更為關鍵。去年亦有研究指出,患面盲症是與腦部梭狀回 (fusiform gyrus) 前部的體積減少有關。

一直以來,醫學界甚少有面盲症病發率的研究,06年德國研究發現,至少有2.5%白種人患有此症,大多數與遺傳有關,白種人口以外的研究資料並不多,去年印度亦有病例發表。是次港大的研究,屬中國人口中較大型和具系統性分析的面盲症研究。



醫學院內面盲症個案


23歲5年級男生
以全班最佳成績醫科畢業;母親疑同有「面盲症」
• 幼稚園開始認不出同學仔
• 自覺很擅長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人
• 看電影認不到演員
• 對最好的朋友面容亦不太清晰
• 母親經常在街市認錯親戚,甚至在兒子讀幼稚園時,
 因所有小朋友衣著相同及戴帽,認不出自己的兒子

22歲3年級男生
20歲才發現自己認不到人樣
• 主要憑體形、步姿或髮型認人
• 剛看完一部電影兩日後,在商場碰見電影中著名的女星卻認不出
• 約了朋友到酒樓食飯,要數同枱的人數方能確定對方是否自己的朋友
• 覺得女友樣子吸引,卻描述不出具體模樣

23歲5年級女生
18歲才發現自己認不到人樣
• 小時候游泳教練換了人亦認不出
• 去快餐店用膳必須在自己的座位放下手袋,若看不到自己的袋,
 便分辨不到同行朋友在哪裏
• 看電影認不到演員的樣貌,只憑其角色性格分辨

22歲3年級男生
IQ高達153;母親和舅父疑同有「面盲症」
• 曾在路上認不到母親
• 在醫院裏分辨不出自己祖母和其他婆婆
• 在喪禮上認不出1年前曾見過面的親戚
• 到酒樓食飯經常認不到早已在席中等候的朋友

23歲5年級女生
父親、姊妹疑同有「面盲症」
• 4歲時家庭聚會,認錯姨母是媽媽
• 看電影只認得自己最愛的演員
• 親生姊妹同樣認錯姨母是媽媽
• 父親認不到自己生意上的客人

23歲3年級男生
IQ高達140,14歲發現認不到人樣,父親疑同有「面盲症」
• 中學時認錯自己最好的朋友
• 分辨不到不同屆的香港小姐
• 主要憑感覺、聲線、體型和髮型認人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基因期刊》

Sunday, October 19, 2008

玩藝術﹕從「少女體」到Helvetica

明報新聞網  2008年10月19日

即使會被人批評心術不正,我還是要說,我對「少女體」這名字,是充滿疑惑的,試問,你能夠從少女體的字形上看到幾多少女的姿態呢?設計師終日對着電腦是多麼枯燥的工作!拜託生產商不要假「少女」之名,連這一點點的想像都抹殺掉好嗎?

好了,入正題。我們每天從報紙雜誌廣告包裝衣飾以至名片上,看到多少種「字體」?你有沒有想過,形形色色的「字體」是如何影響我們認識這世界?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的話,快去找這齣 Helvetica的DVD來看一看吧!

話說2007年,是Helvetica這字體誕生50周年,獨立電影製作人Gary Hustwit趁着這機會,走訪Helvetica的設計公司,多位殿堂級和新一代的設計師 ,娓娓道來那些鮮為人知,與Helvetica愛恨交纏故事。

為什麼是Helvetica呢?話說50年前,即是二次大戰之後,不少設計師都希望從設計中表達「中性」、「客觀」的感覺,於是 Helvetica就應運而生了。當Helvetica從原產地瑞士打進美國之後,影響力遍及各種媒介,例如直接有力的可口可樂廣告;為了表現有效率、 中立「形象」的政府宣傳文案;以至日常生活的大小告示、招牌。經過三十年的發展,1984年蘋果電腦更將Helvetica列為開機的「default」字體。(後來的Microsoft更「抄考」發展而成Arial)無怪乎不少受訪的設計師都形容Helvetica就像空氣,一種你無法從生活中抽離的元素。

好了,你以為這電影是歌頌Helvetica的電影嗎?事情沒有這般簡單,當一種字體成為「預設」之後 ,它亦象徵了「沉悶」、「一成不變」。於是,導演繼續帶我們去看後來的設計師,如何製造新的「空氣」,從而體現更多元化的設計理念。

字體的好與壞,從來都不只是「靚」與「唔靚」的問題。你有多認真去看待它,它就有多深遠的影響力。

參考網址:http://www.helveticafilm.com


江康泉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港台古怪樓盤名大搜查

iMoney  2008年9月13日  撰文:蔡俊業

「你屋企喺邊?」
「我就住喺大英博物館!」

若聽見這番對話毋須驚訝,事關這座「大英博物館」,非英國倫敦藏着幾十具木乃伊的國家博物館﹐而是台北一個豪宅。

天下地產商原來都愛搞噱頭,新推樓盤名字又豪又誇;同一塊西九地皮,已有數之不盡的藍天和碧海,乜山物山;但論「騎呢」,台灣的「長虹Nasdaq」和「將進酒」一出,已穩奪冠軍寶座。



最近到台灣遊,在台北乘車繞一圈,搶眼的樓盤廣告充斥大廈天台,攻陷大街小巷,細看之下,發現當地樓盤名比香港更「崇洋」:「大英博物館」、「泰晤士」和「新歐洲」都是近期例子,相比香港的「曼克頓山」和「One New York」有過之而無不及。

香港樓盤主打無敵海景講氣派,名字往往見慣見熟,「水」、「天」以外,也少不了「藍」、「緑」,再進一步亦只限向「皇宮」打打主意,台灣人擅於文案創作,要在樓盤名字搞搞新意思當然没難度。

要豪邁的有「領袖歐洲」、「首相」;想發思古幽情可選「將進酒」和「戀戀長安」;而用德國著名百年鋼琴廠品牌「貝森朵夫」(Bosendorfer) 命名的新樓盤,或「旅行與閱讀」,大概能展現主人家品味涵養。

去年底開始到台灣投資的香港人Ivan,亦有意在當地投資物業,「台北有個樓盤叫『天生贏家』,我都想買番個單位!」貪其名字夠搶耳夠氣勢。

港台古靈精怪樓盤名比拼


台灣     香港

國際城市類
蘇黎世    York Place (灣仔)
大英博物館  One New York (長沙灣)
泰晤士    曼克頓山 (美孚)
曼克頓    凱旋門 (西九)

極盡氣派類
天生贏家   皇府山 (上水)
星光大道   御皇庭 (上水)
領袖歐洲   御龍山 (火炭)
天母陛下   君臨天下 (西九)

水天一色類
水世紀    水藍 ‧ 天岸 (東涌)
水立方    碧海藍天 (荔枝角)
四季水秀   海濱南岸 (紅磡)
山清水秀   嵐岸 (馬鞍山)

無法分類
貝森朵夫   天璽 (荔枝角)
長虹Nasdaq  譽 ‧ 港灣 (新蒲崗)
旅行與閱讀  H Cube (荃灣)
阿曼TIT    城中駅 (調景嶺)


* 資料來源:香港及台灣樓盤網站

Tuesday, April 29, 2008

香港人終於有Time Out

蘋果日報 2008年4月29日 Take A Break



長毛你識唔識英文!倒轉睇《Time Out香港》都咁津津有味?


去倫敦,人手一本《Time Out》,全城文化活動一覽無遺。過去20年聽過無數傳媒大亨、老總話要搞香港版《Time Out》,終於還是要《Time Out》親自落場,雖然比北京、上海版遲了3年,但情根早種,萬眾期待。長毛伸出友誼之手,文化大使巧遇英籍編輯,但談笑風生,合照免問!另外,文化界大事有藝發局資助藝評雜誌《文化現場》5月問世,本地鬼佬的文化雜誌又有《邊緣》(《Brink》)雙語革命,《Time Out香港》還只講英文,是否有點落後?



《Time Out香港》才女掌舵


《Time Out香港》上周五創刊,中環、灣仔、尖沙嘴、銅鑼灣隨即搶購一空,出版人Desiree Au,以前是《南華早報》文化版編輯,她說:「自己學中文由睇《蘋果日報》開始,也叫下屬唔識中文都要睇《蘋果》,皆因編採獨立唔怕死,所以自己都好驚被《蘋果》訪問!」終於佢都係派出總編輯Paul Kay擋駕。同樣是中國版《Time Out》的出版人,令人想起《Time Out北京》出版人洪晃這位才女──陳凱歌前妻,當前的中國Top 3博客,又是大思想家、大律師、毛澤東故交章士釗的孫女,毛澤東英語老師、著名女外交官章含之的女兒。在北京和上海的《Time Out》叫《樂》雜誌,但此刻已傳出《Time Out北京》早前易手的消息。


《Time Out香港》的創刊號封面,一出街就被搶購一空,「港女」有價有市。每本$18

蘇絲黃做封面


要知《Time Out》強項是評論文章,一流的文化消費指南,總編輯Paul Kay行年廿九,居港5年,仍鬼佬同行:「《Time Out》這個品牌有意見,讚讚彈彈最緊要誠實,不受外在因素影響,我們的文章作者除了本土,還有紐約、芝加哥、倫敦……」確有幾分國際視野,雖然對象只是香港和澳門。不過《Time Out香港》第一期封面竟然是單眼皮、杏眼、嘴唇上還有一粒的蘇絲黃look!?佢解釋話這個古典形象在《Time Out》已經用了很多年,每當關係到一個城市的秘密(Secret City),我們都是以食指放嘴邊來做封面……,很明顯連佢自己都擺脫唔到「鬼佬眼中的中國美女」這份懷舊情意結,也難怪香港的國際形象,原來還未進化過!


《Time Out北京》和《Time Out上海》都叫《樂》雜誌,中英文版。

長毛:去倫敦都係靠《Time Out》


當街撞正長毛雄,佢話自己去倫敦都係靠《Time Out》,訪問何不預埋佢,但阿Paul遇長毛即政治敏感發作,做慣傳媒,諗起「赤化Time Out」都咪話唔驚!無論我點解釋長毛其實係文化人,《Time Out》粉絲,佢都話合照免問,不過言談之間,得出香港最大的文化問題是場地缺少,兩人甚投契,東西矛盾,本土國際一掃而空!長毛事後才慨嘆:「佢唔明中文,所謂文化與大部份本地人亦格格不入。」《Time Out香港》何時才有像北京、上海一般的中文版?阿Paul話:「籌備至今10個月,先英文,後中文,有希望!」

網站:http://www.timeout.com.hk  查詢:35835678


本土佈防:《文化現場》搶先曝光


《Time Out》靠藝評,但我們的文化人卻冇晒地盤N年,毋須評價的「藝術」橫行多年,「藝評渴求症」幾乎成瘟疫,連西九統帥曾特首都知衰,終於等到藝發局批出「文化評論」雜誌《文化現場》兩年經費,5月1日出台,數十文化評論大家列陣在前:李照興、廖偉棠、潘國靈、張輝、羅維明,還有高行健……但當我深入腹地,偷窺創刊封面,乜咁似《明報月刊》!?老實人做老實事,總編輯趙來發最後跟我說:「當大家心中有個很後現代的期望,我就來給大家一個反高潮。其實我們的確沒有文化評論雜誌,而何謂文化評論亦大有爭論,不如就看看第一期這試金石吧!」《文化現場》執行總監區惠蓮得此資助其實是06年時藝發局找報章搞文化版不果,她毛遂自薦,計劃書竟然得,10年前的《打開》翻身有望……不過佢話最大期望唔係創造奇,而係可持續發展,最緊要將七零八落的實力重組。



網站:http://www.cforculture.com  查詢:28540050


文化評論雜誌《文化現場》的執行總監區惠蓮與總編輯趙來發的一個「文化綠洲夢」。


謝明莊拍攝的實驗封面未完成,也是《文化現場》。


藝發局資助的文化評論雜誌《文化現場》創刊號。


鬼佬《邊緣》文化雙語革命


講本土文化雜誌,從5月起我們都要預埋澳洲鬼佬Mark Aldred自創的《邊緣》一份,阿Mark求愛變移民,千禧登陸,娶得港產美人妻,身為攝影師兼自由記者,受不了編輯的無情刪裁,06年底創辦自己的文化、旅遊、生活雙月刊《Brink》,第一年免費派,今年開始賣,將於5月初出版的一期還中英合璧,雙語革命,內容是獨家訪問美國寸爆大作家高爾‧維多(Gore Vidal),同剛訪港的英國上流下流正邪同體熱爆大作家杰弗里‧阿徹(Jeffrey Archer)談心……你以為他貼錢買難受,為理想傾家蕩產?錯!佢養得起一頭家,出得起稿費人工。總之一切從簡,寸爆哲學自成一家:「公關想免費宣傳唔好搵我,我清楚收費!」借佢睇出爐《Time Out香港》佢即時導讀:「你根本永遠不會遇上這種樣子的香港女子!」



網站:http://www.brinkatl.com  查詢:97826417


Mark Aldred我走我道路,雙語文化雜誌由我做。


專訪傳奇作家Jeffrey Archer。


《邊緣/Brink》中西合璧。


記者、攝影:馮敏兒

Monday, March 03, 2008

五星加商標Adidas涉違國旗法

明報新聞網 2008年3月3日




商品使用國旗須申請 店方停售致歉


【明報專訊】本報發現作為08北京奧運合作伙伴 (贊助商) 的著名國際體育用品公司Adidas,旗下至少兩款奧運系列運動袋及Polo恤,疑濫用中國五星旗圖案,可能違反《國旗法》。Adidas回應表示,若事件引起任何人不快,公司衷心致歉,並決定即時停售兩款產品。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北京奧運舉行在即,當局可考慮在不涉侮辱國旗下,容許部分印有中國國旗的奧運產品如運動服出售,以方便商家及消費者 (見另稿)。

市民質疑警選擇性檢控
本報近日收到讀者投訴,不滿警方選擇性執法。他指數年前已故示威人士吳恭劭因在中國國旗的黃星寫上「恥」字,即被警方拘控;但最近國際企業Adidas公然在港出售印有中國國旗的運動袋,而袋上的黃星圖案被竄改,同樣疑違法,當局卻視而不見,質疑做法不當。

記者巡視後,在上水一間運動用品店,以及尖沙嘴及銅鑼灣的兩間Adidas專門店,均發現正出售價值350元的五星旗運動袋。該運動袋採用國旗「紅底黃五星」作基本圖案,而五星中最大一顆原代表共產黨的黃星內,則印有Adidas的標誌。

有店員指該運動袋今年初才抵達,是為迎接奧運而推出的新貨。記者在尖沙嘴Adidas專門店,再發現另一款同樣使用「紅底黃五星」國旗圖案的短袖Polo恤,同樣賣350元。本身為律師的立法會議員涂謹申指出,把國旗圖案用於商業產品,極可能違反《國旗及國徽條例》,除非事先已獲當局豁免。

最高罰5萬元
行政署表示,不回應個別事件,故拒絕回答Adidas曾否就國旗圖案產品申請豁免,但指若非獲署方事先批准,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商標、廣告、行業、職業或專業中,使用國旗或國徽圖案,違者最高可被罰款5萬元。若當局收到投訴,會要求有關機構遵守規定,並考慮把個案轉介相關部門跟進。

Adidas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已決定暫時停售兩款產品,並指若上述運動袋及Polo恤設計引起任何人不快或不滿,Adidas衷心致歉。

Adidas強調,作為中國奧委會的合作伙伴,絕對沒有冒犯國家之意,產品只是為了表揚及歌頌中國成為08奧運的主辦國。

Adidas近年均有贊助中國國家足球隊,並為國家隊製作隊服。據報道,Adidas早前以逾10億人民幣的天價,擊敗「李寧」等著名體育用品名牌,奪得08北京奧運的合作伙伴資格,並負責製作08奧運出場服。

使用國旗 常見疑問


Q:在港使用中國國旗及其圖案有何限制?
A:若未獲行政署長批准,中國國旗及國徽、香港區旗及區徽均不得使用於任何行業、專業或非官方機構的標誌或徽章,而法例對中國國旗的顏色、五星位置均有嚴格限制 (詳情可參閱http://www.protocol.gov.hk/flags/chi/proh/index.html)

Q:在哪些情况下,印有五星旗圖案的商品才屬合法?
A:《國旗法》訂明,國旗圖案不得展示或使用於任何商標或廣告,以及日常生活的陳設等,故理論上所有牟利商品均不得使用國旗圖案,除非有關商品已申請並獲當局豁免,例如中國國家隊球衣或指定公司出售的標準國旗,違法者最高可罰款5萬元。

Q:示威者為表達不滿,把國旗塗污、踐踏或燒毁,是否違法?
A:是。99年12月終審法院裁定毁壞及塗鴉區旗屬刑事罪行,依例最高刑罰為監禁3年及罰款5萬元。
資料來源:行政署及明報資料室

議員倡奧運酌情放寬


在外國,出售印有國旗服飾或卡通化的國旗圖案橫額,供球迷或觀眾為國家隊打氣,是很普通的事,但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此舉卻可能違法,理由是內地及香港均適用的《國旗法》,幾乎禁止把國旗圖案用於任何商品、擺設或商業活動,法例並嚴格限制國旗使用的顏色深淺、五星大小及位置,故若商家擅自製作含國旗圖案產品,最高可被罰款5萬元。

類似限制亦適用於特區區旗及區徽,行政署指本年初即有10個商販因未經行政署長批准,使用區旗或區徽在商品上 (如洋紫荊花擺設) 而被判罪成,其中最高罰款3000元。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劉江華及副主席涂謹申均認為,奧運在即,市民對有國旗圖案的產品 (如運動服、打氣用品) 可能確有需求,故認為當局可考慮酌情放寬有關規定,例如在確認不涉侮辱國旗情况下,容許一些產品使用國旗圖案。

不過,中大亞太研究所中國法制研究員王友金指出,據他所知,即使是奧委會也不能授權奧運贊助商把國旗 (五星旗) 圖案用於商業產品。一般來說,只有官方授權物品如制服、國家隊隊服等可以使用國旗圖案。


明報記者:陳志偉

Tuesday, February 26, 2008

設計界誓抗「無償競稿」

招職 2008年2月26日


香港人一向自詡創意澎湃,但反觀本地創意工業在全世界的地位,卻一直顯得不上不下。說它領導風潮,似乎仍須努力;說它不堪入目,卻又不至於此。是甚麼因素拖著創意人的大腿?關鍵可能是大眾對創意有多尊重。一群設計師近日發起一項運動,矢志改變業界積存經年的陋規──「無償競稿」,以期改善設計師的待遇,同時提高業界整體水平。

「無償競稿」究竟是甚麼?得從設計師接洽工作的流程談起。一般來說,當出資人 ( 公司/企業等 ) 在投產一款商品前,其一步驟是考慮產品的設計,並選擇合適的專才負責箇中細節。企業揀取人選時,可以依據設計師的履歷、過去的設計作品、曾處理項目、所屬公司規模、獲獎多寡,以至名氣,來作出考慮。


本地設計師發起反「無償競稿」運動,由去年12月展開,已制訂相關指引,呼籲業界及商界正視此問題。


但約於10年前,部分公司竟想出一條絕橋,每逢揀卒前,先「邀請」設計師若干人,就項目構思一系列「初步」設計,讓他們互相競爭,出資人則從中選拔。這種風氣其後蔓延開去,各大、小企業爭相仿效,成為本地設計業的行規。唯競投階段的設計,企業分文不付,設計界稱此行徑為「無償競稿」( free pitch )。

「慳錢」作祟惡性循環


乍聽起來,企業讓設計師公平競爭,優勝劣敗,似無不妥,為何設計師現在要群起抗爭,過去又敢怒不敢言?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余志光 ( Eddy ) 打個比喻:「你家中水喉漏水,請修理技工上門檢查,即使報價後你嫌貴不修理,也得付檢查費,對嗎?設計師賴以維生的是腦汁及創意,為甚麼要為客戶免費提供設計方案?」

據了解,「無償競稿」始於10年前,當時本港正值金融風暴,企業盈利倒退,紛紛節省成本,首先開刀削減的開支,正是「設計」這類看似虛無縹緲無實質價值的環節。其後一連串事年如沙士等,令本港經濟徘徊谷底,然而生意終歸要做,產品總要推出,企業急須設計師提供服務,卻不願多花錢,於是逐步放棄沿用合作有素的設計師,但又不敢貿然起用默默無聞的新人,就以類同「招標」的形式來揀人。由於企業以「慳錢」為大前提,揀人時往往以價低者得為原則,設計的好壞反而次要,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整個過程可謂習非成是。由於設計師無把握生意會落於自己手中,事實上企業的項目負責人覺得『有著數』,每每叫來一大班人競爭,設計師能投得項目的機會率甚低,自然不敢花太多心力於競稿上,最常見的情況是『交行貨』及碰運氣。更壞的風氣是設計師投其所好,交出最穩陣方案,長此下去本地設計怎會有進步?」Eddy無奈指出,有設計師堅持不願參與「無償競稿」,竟被企業列入「黑名單」,「其實『無償競稿』絕不應是行規。有些開明的項目負責人也明白此陋習的缺點,但礙於公司制度,也難以改變競稿方式。」


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余志光認為,「無償競稿」會令香港的創意工業淪為「機械作業」。

沒有贏家的遊戲


Eddy 指出,香港設計師協會曾於2004年作出調查,結果顯示99%受訪者曾參與『無償競稿』,而100%受訪者覺得此現象不健康。「外國並不流行『無償競稿』,他們明白這是『沒有贏家的遊戲』。香港的情況有惡化現象,平面及包裝設計界均有此陋習,公司的年報設計最為嚴重。」他認為所有優秀設計,均源自設計師與客戶緊密溝通,前者對服務對象的文化和需求深入了解,後者則投放更多時間去細察各種設計的優劣,雙方皆不能只顧滿足表面需要,才會出現用心而貼身的設計。

為扭轉此局面,該協會擬定了一系列競稿指引,並發信予會員設計師及客戶,要求業界正視問題。「協會撰寫了一篇標準回覆信,供會員婉拒客戶要求時所用。要知道以一人之力抗拒『無償競稿』十分為難,但若有協會做後盾,只要設計師齊心,目前情況並非不能改變。」Eddy補充,美國設計界曾經出現類此現象,後得當地協會發起一項反『無償競稿』計畫後,才得以改善。

各界設計師有話說




陳超宏:讓設計界見到藍天白雲


Eric Chan Design設計總監陳超宏 ( Eric ) 認為,本地設計水準近年大倒退,「簡直像回到10年前的水平,還膽敢自稱國際大都會。」皆因以前企業懂得起用符合公司理念的設計師,現在則隨便找一人負責設計,「『無償競稿』哪會產生好作品,根本是一場大龍鳳。」

Eric說,無論是甚麼形式的「無償競稿」,即使是交行貨,也會耗用設計師與其公司的資源,「如果一家設計公司接連競投失敗,損失可想而知。」他憶述,有一次某家大企業找來超過15間設計公司參加競稿,事先沒提及是「無償」的,也沒指明參與人數眾多。結果約50位同業迫在一房間,才知道是「無償競稿」,而且「投標」項目只是設計一款公司標誌,當場即有設計師不滿離場。「有人甚至覺得是侮辱。希望日後『無償競稿』再非業界主流,讓大家見到藍天白雲。」



李躍華:室內設計界是重災區


華譽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總裁及設計總監李躍華 ( Francis ) 表示,室內設計界是「無償競稿」的重災區,「本地商家常以『項目金額動輒數千萬元』為理由,要求設計師先提供設計方案,若不就範,休想得到生意。可是他們不僅僅要初步設計概念,往往根本要你替他設計整個項目,美其名『落標』,實際上連建築圖及立面圖也要包辦。當中設計公司所花的人力及物力,難以估算。」

Francis坦言室內設計師很少從未參與「無償競稿」,他本人早年也要隨俗。不過幸而他自組的公司,大部分客戶均合作已久,雙方彼此熟悉,有互信基礎,因此其後才能對「無償競稿」「拒絕再玩」。
  
「『無償競稿』無疑是慢性自殺。不少中小型設計公司,以為憑參加『無償競稿』可以搶到生意,但這只是賭博心態,若你有一半項目競投落空,亦即一半投資全無回報,實在得不償失,我眼見不少中小企因而結業。」Francis透露,內地大型企業「出手」較寬鬆,「無償競稿」反而不及本港企業普遍,又或者採取「有償競稿」,雖然要求設計師提供初步方案,但願意付出一定報酬,「香港最落後。其實政府才是 『無償競稿』的源頭。」



彭志江:產品設計師團結拒「無償」


Zanif Design Consultancy Creative Director彭志江 ( Winnif ) 表示,一直以來,產品設計師較具保障自身利益的意識,當幾年前「無償競稿風」由其他設計界別漸漸吹至時,產品設計師均十分抗拒,「我們主要是賣一條橋,譬如用某種風格設計一只杯,客戶可能表面上『唔buy』,背後卻抄襲了你的概念,用於生產碗和碟,中間的版權問題很複雜。產品設計師懂得要求『有償競稿』,採取分段收費,通常是4-3-3制,提出意念收4成、發展該意念收3成,最後落實細節再收3成,這樣做對雙方均較公平。

Winnif認為,若設計師不團結,肯定是死結,「大公司往往會以自身的名氣去利誘設計師屈服。有時一些設計公司業績低沉,希望藉與大品牌合作挽回聲譽,就會參與『無償競稿』。我曾經拒絕大量『無償競稿』的工作,更遭人列入黑名單;因此現時客戶主要是外國企業,他們比較懂得欣賞設計師的才華。其實有麝自然香,業界如不『守龍門』,就會被人攻陷。」他強調,香港的設計師平均水準不俗,只是不少不甘被本地公司剝削,唯有替國外品牌工作,「有時見到港人設計在外地大受歡迎,偏偏本地品牌的設計卻愈來愈差,生於斯長於斯,也感到難過。」


文: Nat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