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6, 2006

打開香港配樂的天空

明報新聞網 2006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上周末在世界三大影展之一的柏林……來自香港的金培達憑《伊莎貝拉》奪得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華人之光」、「香港人揚威海外」等形容詞充斥了報章。

電影音樂只是細獎?細,但意義重大。

高舉獎座的金培達笑得很真摯,是從心發出來的四萬笑容,他不是雷頌德那類金牌製作人,一直都躲在幕後,大抵很多人,喜訊傳來才首次認識金培達這名字,即使外電的圖片說明,最初也擺了烏龍,以為姓金就是南韓人。雖然是影展,那一座銀熊獎,卻是關乎音樂,香港沒有出過John Williams,也沒有板本龍一,連久石讓也沒有,單靠電影配樂糊口的音樂人,有可能是零。

說到底,金培達行了一次奇蹟;覺得神奇,因為香港電影從來不重視配樂。這個揚威國際的獎項,咬一口,標出血汗,滴滿一條長路。

說香港電影不重視配樂,並不代表港產片沒有配樂,導演忽視,事實上,香港電影金像獎自一九八三年第二屆開始,已經設有表揚電影音樂的獎項,奈何只要逛唱片店就可輕易發現,來自歐美的電影原聲大碟,可以由A排到Z的一整列,而屬於港產片的就只有來來去去的十張八隻,孤孤單單的乏人問津。

就連金培達自己,報載他的電影音樂作品包括《如果愛》、《神偷諜影》、《異度空間》、《紫雨風暴》……後者奪得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星願》和《忘不了》則兩奪香港金像獎,可是除了《神偷諜影》,以及因為打正musical旗號的《如果‧愛》推出了原聲大碟外,其餘統統只能在電影裏細味配樂。本來成本有限的《伊莎貝拉》,因為一座銀熊獎,也可成例外。

王家衛的原聲大碟


據說,因為港產片製作條件所限 (即是成本低),花在配樂的預算甚少,做配樂的人,分分鐘是一人樂隊,包辦作、編、演奏、混音,也因為時間緊迫,創作空間相對狹窄,自然水準參差,變成不受重視,能夠發行成唱片的,更要看彩數,看整部電影的製作成本。

事實上,音樂可以牽動觀眾情緒,更多時候,可以成為電影在VCD、DVD、海報和精品以外一種可堪收藏的副產品。不少影迷都有珍藏原聲大碟的習慣,為什麼港產片不缺經典,原聲大碟竟然如此寥寥可數?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已經晉身國際,地位超然的王家衛,配樂是他作品裏重要的一環,原聲大碟更是他近年作品的另一主線副產品。

日本過江龍


王家衛除了處男作《旺角卡門》,由《阿飛正傳》開始,到最近的《2046》,都不缺原聲大碟,每片都有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流行曲或老歌。他也由早期慣常合作的陳勳奇和Roel Garcia,到後期轉而尋找外國的配樂師,由日本的梅林茂、美國的Michael Galasso,到德國的Peer Raben,都曾為他炮製令人難忘的樂章。

事實上,不少港產片都愛找外國名師獻技,最近期的首推《情癲大聖》,找來動畫大師宮崎駿御用的久石讓,電影不甚了了,屬於副線的原聲大碟卻堪細味,還有《七劍》,也是起用東瀛樂手川井憲次。香港人用外援,或許特別鍾情日本,除了上述兩位,還有大友良英,作品包括《女人四十》及《我愛廚房》;《悠長假期》日劇風盛行本港的時候,《喜劇之王》就找過日向大介寫曲﹔至於梅林茂,幫王家衛之前,就曾經替《慌心假期》做過音樂。再早一點,有喜多郎,《似水流年》和《宋家皇朝》都是出自他手筆。

本地臥虎藏龍


難道本土就沒有出色的音樂人製作電影配樂嗎?當然有,不然,金培達也不會載譽歸來。他為《如果‧愛》度身訂做的原聲大碟就很出色,雖然滿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影子,但悅耳動人;他為《三更之回家》寫的曲也充滿靈氣,淒美詭異配合主題。擅長作K歌的陳光榮,炮製《無間道》別出心裁,跟平素作品迥然不同;劉以達不多產,在九十年代露一手製作過《誘僧》及《秋月》,創作力強,屬於鬼才,不比他的喜劇天分低。另外,曾寫過《暗戰》、《少林足球》的黃英華也不容忽視。

歷來香港影壇出現過的出色電影音樂人不少,像早年的林敏怡、鮑比達,已故的黃霑,還有多產的羅堅等,都是中堅分子。但很多電影沒有習慣把音樂、主題曲輯錄成唱片推出,實屬遺憾,例如鍾志榮炮製的《鎗火》就很經典,一聽那段音樂就會想起片中的荒謬和黑色幽默,不少影迷更特意從VCD裏錄下,甚至製作成電話鈴聲,配樂其實不止是附屬於電影的微小東西。期望這次金培達揚威海外能改變港產原聲大碟的命運。


文:蕭安特  編輯:梁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