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07, 2007

時裝品牌王者

明報新聞網 品牌看回歸 2007年6月7日


【明報專訊】「增值跳板」6月起一連4期,會介紹「香港品牌」的故事,從衣、食、住、行,回顧10年來各行業的變化與發展,剖析這些品牌的成功之道。

代理Dr. Martens及Levi's起家的I.T創辦人沈嘉偉,19年前只有一間200呎的小店,今天引進的國際時裝品牌逾200個,單在香港已開設超過157間店舖,還先後打造5cm、izzue等自家品牌,引領衣著潮流,不論年輕一輩、OL、藝人,衣櫃裏總有一兩件I.T出品。





回歸10年,經歷過國際品牌自設分店、水貨店、高中檔國際品牌來港搵食,令原本競爭劇烈的時裝零售業爭逐市場更趨白熱化,I.T這個時裝王國發現,向外發展才是唯一出路。

1988年,20出頭的沈嘉偉與胞弟沈健偉在銅鑼灣伊利沙伯大廈開設Green Peace,專售英國Dr. Martens皮鞋及Levi's 501牛仔褲。I.T巿務及傳訊總監鄭靜珊表示,那時經濟、文化都不及今日蓬勃,資訊亦不算發達,有能力到歐洲$&的人不多,雖已有連卡彿及JOYCE等老牌子,但服裝行業競爭不算激烈,仍有足夠的巿場空間容納香港當時不太普及的歐洲品牌服裝。

「那時香港時裝界並非百花齊放,大家選擇少,認識的都是Gucci、Chanel的主流品牌,不少本地品牌都是90年代才冒起。」因此,這間走在時代尖端、擁有「時尚風格」的小店開業不久,旋即成為年輕族群的朝聖地,店舖其後亦不斷擴展。

自設品牌 吸納不同層次消費者


不過,隨着經濟起飛,國際高級品牌亦以「分店」形式進駐香港。鄭說:「Giorgio Armani以前是由JOYCE代理,但看到香港的巿場需求增加,如今已改為自設分店,這是國際品牌的經營趨勢。」面對新崛起的本地品牌,再加上大大小小的水貨店先後加入戰場,時裝代理商遂各出其謀「爭品牌」,「品牌角力戰」正式展開。

97回歸,Green Peace易名I.T,在日劇熱潮及一眾年輕偶像的追捧下,A Bathing Ape、Undercover、Fiberops、Tsumori Chisato等日本時裝品牌瘋魔香港年輕人。I.T採取『多品牌、多層次』的營銷策略主動出擊,代理多個不同價格的歐、美、日本品牌,並成立自家設計品牌「應戰」。鄭說:「以前一直都是奉行『多品牌』的經營模式,不過規模較小。由於做『代理』毛利低,公司自99年起正式推出連鎖店式的自家品牌izzue,同時以i.t (代理日本貨為主、價格較低)及I.T (代理歐洲貨為主、價格較高)的『多層次』形式發展,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顧客可以在I.T買一條2999元的牛仔褲,但亦能在CHOCOLATE以170元買到一條。」




港巿場趨飽和 積極向外拓展


近年,繼西班牙品牌Mango及Zara之後,有60年歷史的國際連鎖時裝店H&M (Hennes & Mauritz) 亦於今年正式進駐香港,在時裝零售業上分一杯羹。鄭慨嘆巿場日漸飽和,當「來路貨」一對耳環只賣十數元、一條褲盛惠百多元時,向外發展才是唯一出路。02年,I.T跟旭日宜泰聯營,進軍內地、台灣及東南亞巿場,至今全球已擁有超過300間店舖。

97年金融風暴、經濟低迷,03年SARS肆虐,使香港不少行業都受到打擊。然而,I.T卻於05年跨進另一個高峰 —— 在港上巿。上巿前反應熱烈,香港公開招股超額認購約969倍,投資者最少要認購30萬股,才肯定獲分配一手。憑藉敢於嘗試的作風,I.T未來不排除會把業務拓展至起居飲食層面,不過,時裝始終會是主力業務。


文:梁以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