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07

三星閃爍 金沙流采 — 神秘的古蜀文明

明報新聞網 2007年5月29日



古蜀外星人訪港


【明報專訊】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四川三星堆出土文物,下月6日起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為數近130件的國寶級文物,包括大型青銅頭像、青銅面具、陶器等,市民可從中一窺3000年前古蜀王朝神秘一面。當中展出的青銅面具,大都眼球突出、兩耳向外展開,與傳說中的「羅茲威爾」外星人有幾分相似,難怪一度有人聯想到與外星人有關。

四川古稱「蜀」,古蜀國於商朝時代與華夏民族時有交往及爭戰,唯因該國地勢險要,歷史文獻對其文化記載甚少。1929年,距離成都市外40公里的農民,淘溝時發現三星堆遺址,此後陸續有不少發掘工作展開。1986年,遺址再發現兩個祭祀坑,蜀國王朝珍貴文物才重見天日。


成都出土 面具似羅茲威爾

香港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許小梅指,當時有大批青銅頭像、金器、陶器、面具等出土,造型自成一格,出土消息震動中外。01年成都市內再發現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與三星堆極為相似,可謂三星堆文化的延續。



昨日向傳媒預展的三星堆文物「銅縱目面具」,重達71公斤,屬祭祀坑中體積最大的一件銅面具。面具代表的身分沒有任何文獻史料記載,至今仍是一個謎。三星堆博物館藝術總監陳列保管部副主任鄧懿梅表示,據文獻記載,蜀人祖先擁有一對凸眼,「你看『蜀』字,頂部也像一對眼睛,不少人相信縱目面具與蜀人祖先有關,故面具有可能成為當時蜀人對先祖崇拜的象徵。」她說,面具亦有一對長耳朵,亦人亦神,反映出當時蜀人相信神靈擁有「千里眼」及「順風耳」。


慶回歸展130件文物

金沙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張擎表示,文物出土時,皆有明顯破壞痕迹,故修補需時。他說,該青銅面具造型生動,屬「魚鳧(音︰符)王朝」產物,面具上不少接合地方經過打磨修飾及消除駁痕,反映古蜀國的青銅製煉技術與中原水平不相伯仲。

展出的青銅面具普遍擁有一雙大大的「金魚眼」,故外間一直傳聞與外星人有關。許小梅聞言一笑置之:「只是嘩眾取寵罷了,可能面具外形奇特,令人有此聯想,事實與外星人毫無關係!」她表示,為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博物館與四川省文物局合作,由三星堆博物館、成都博物館和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精選120多件出土文物送港展出,是次展覽屬四川省境外規模最大的一次。

古蜀文明部分展品




金蛙形飾 (2001年在金沙遺址出土)

• 約公元前1200至771年製造,長6.96厘米,重4克

• 金蛙有尖桃形的頭,瞪着一對圓眼,四肢相對向內彎曲,由背脊至四肢飾弦紋,內填連珠紋。蛙具有很強的生殖能力,能預報雷雨的來臨,在古代文獻中更與月亮息息相關。據此有學者認為金蛙反映古蜀人存在生殖崇拜、祭蛙求雨、月亮崇拜的思想




銅鳥 (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

• 約公元前1200年製造,高34厘米

• 銅鳥雙眼渾圓,頭上頂着碩大冠羽,整體飾有魚鱗紋和卷雲紋,雖然腿及尾部殘斷無存,仍然無損其莊重典雅的美感。類似的鳥頭裝飾在二號坑出土的其他銅尊殘片,以至在長江中游地區出土的銅器上都可以找到。




銅人面具 (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

• 約公元前1200年製造,高40.3厘米

• 器形完整,整體鑄造方正厚重。出土時,口縫塗有朱砂。面具多處有方孔,其他銅人面具皆有類似的方孔,估計是在面具鑄造後才補鑿的。穿孔可能用作安裝其他附件,或裝配神像等用途




戴金面罩銅人頭像 (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

• 約公元前1200年製造,高48.1厘米

• 由頭像和面罩組成。頭像頭頂呈圓形,面部戴着金面罩。腦後髮簪脫落,僅存兩個長方孔。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銅人頭像只有4件,均出土於二號祭祀坑,彌足珍貴




銅太陽形器 (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

• 約公元前1200年製造,直徑85厘米

• 器物出土時被砸碎並經焚燒,原來應有6件,只有2件修復。這件類似車輪的圓形器物的用途令人費解,學者有多種看法,有認為是車輪、盾牌上的盾飾等。器物的圖像特點與四川珙縣懸棺墓岩畫和中國南方地區出土銅鼓上的太陽紋飾相似,普遍認為是太陽形器。器身上的小孔可能用來將器物固定在某種物體上,供人膜拜,顯示太陽崇拜是古蜀國的宗教文化




銅跪坐人像 (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出土)

• 約公元前1300至1200年製造,高14.6厘米

• 人像跪坐,頭髮往後梳,再向前捲,挽成高髻。上身穿右衽交領長袖短衣,腰部繫帶兩周;下身着「犢鼻褲」。有學者指出犢鼻褲是古代貧賤者的衣著,故此像可能為奴隸像

蜀道難越 3000年前王朝史鮮載


「噫吁戲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從李白《蜀道難》一詩中,可見通往古蜀國之路途崎嶇。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古人由秦入蜀,旅程難如登天,故戰國以前的蜀史,文獻記載極其簡略,充滿神秘色彩。

在《蜀王本紀》和《華陽國志》等歷史文獻中,有簡單記載古蜀歷史和傳說。如漢代揚雄的《蜀王本紀》所載:「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灌、魚鳧、開明,時人萌椎髻左袵,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以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從文獻當中可見,古蜀最早一個王朝是蠶叢,但隨後的柏灌王朝幾乎沒有文獻記載;接續是魚鳧王朝。這3個王朝各經過了數百年後,到了蒲澤王朝,歷史記載亦不多,而最後一個開明王朝,將都城遷到成都,歷經十一代約350年,到公元前316年被秦國所滅。

除古籍的記載,商代甲骨文也有一些卜辭記載了古蜀國的情况,據不完全統計約有70條,如「王登人征蜀」、「伐蜀」、 「無禍在蜀」、「蜀受年」、「蜀不其受年」等,主要反映了商朝與古蜀國之間的戰爭和交往。


象牙貝殼顯示與古印度交往

要進一步了解這個神秘古國,則需從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中尋找線索。不少學者認為三星堆出土文物的時代範圍,與傳說中的蠶叢、柏灌、魚鳧和杜宇等四代古蜀王朝大體同時,兩個祭祀坑的形成年代約相當於魚鳧王朝時期(即中原的商代晚期)。

令人意外的是,出土文物除了數量豐富,種類亦見多樣,甚至有印度洋一帶才見到的海貝及象牙等,故有專家估計,古時蜀國已經與古印度等有文化交流,故古蜀國有「南方絲綢之路」之稱。

復修耗時 展覽投保億元


要把古蜀國朝的文物重現眼前不容易。三星堆博物館藝術總監陳列保管部副主任鄧懿梅指,來自三星堆祭祀坑的文物,發現時明顯經過有意的火燒或擲爛,出土時均分層、有序放置,看似經過某種特殊儀式後再埋下,故有考古專家認為文物的破壞過程,是祭祀儀式的一部分,亦有專家推測文物被刻意擲破,目的是象徵一個王朝的終結。

兩坑出土的器物數量巨大,種類豐富,故修補時必須把碎片分類,然後如將碎片逐一用特別物料結合重組。昨日展出的「銅太陽形器」及「銅縱目面具」,分別需時4個月及1年才可還原面貌。

香港文化博物館為這批國寶級珍品買重保險,該博物館一級助理管長許小梅表示投保額估值達2000萬美元。為原好保存文物,當運送到港時,文物亦需適應本地氣溫,經個多星期才能開封放置展覽箱中。


「三星閃爍 金沙流采 — 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覽
地  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沙田大圍文林路1號)
展  期:6月6日至9月9日
開放時間:周一、三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周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逢周二休館 (公眾假期除外)
入場票價:周四至周一20元 (標準票)、周三10元 (標準票)
     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60歲或以上長者半價
查詢電話:2180 8188
查詢網址:http://hk.heritage.museum


圖:香港文化博物館提供